昨天上午,那个在微博留下遗书后失联的摄影师,被找到了。
确认离世,排除他杀。
他的微博名叫 " 鹿道森 "。
是一个很有灵气的摄影师,画也画得很好,作品曾被 VOGUE 的官网收录。
而且,他才 25 岁。
刚过去的 11 月 28 号,是他的生日。但这天晚上十一点半,他留下一封长信后,彻底消失。
这封信,承载了他最后想对这个世界说的话。
在开头,他这样介绍 25 岁的自己:
农村,留守儿童,山区孩子,校园霸凌经历者,摄影创作者,独居青年,追梦的人。
前面的四个标签,是他人生最初的起点。
寄人篱下的童年,控制欲强的母亲,不负责任的父亲,不被关心不被爱,还要忍受长时间的校园霸凌。
他用文字描述的当年被霸凌的细节,字字让人心酸:
太乖太安静的人就是女的,要被叫娘炮。
穿着正常,只因为看起来像女孩子,在学校就要被排挤,被欺负,让下跪,被威胁,一群人欺负你。
从小就有各种外号,假妹、假姑娘、鸡婆 ......
即使已经长到 25 岁,那些经历依然是一个个缠绕他的噩梦。
后来,生活也逐渐变成了噩梦本身。
而他已经再没有力气走出过去的阴影,所以选择了在生日这天,将生命归还给了大海。
鹿道森的经历,让她姐也想到了另一个被校园霸凌改变命运的少年——
" 贵州校园刺死霸凌者 " 事件的主角,陈泗翰。
他们一个选择了忍受,而后在成年后的某一天结束了生命;
一个选择了反击,然后命运走向彻底改变,锒铛入狱 7 年。
一样的灰暗青春,不一样的伤痕。
唏嘘感慨是真的,但她姐更多的是愤怒——
校园霸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,由此引发的悲剧也不是什么个例。
可为什么?
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呼吁停止校园霸凌,可恶劣的校园霸凌事件依然隔一段时间就要上演?
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?
施暴者的恶?受害者的弱?围观者的冷漠?
或许,都不是。
这次,不妨借七年前的 " 贵州校园刺死霸凌者 " 事件,聊聊霸凌的「根源」。
一场霸凌,毁掉两个少年的人生
出事那年,陈泗翰 15 岁,上初三。
他拿起刀刺死了霸凌者,然后在监狱里度过了整个青春期。
为期 7 年。
而回到最初的起点,谁也无法料到事情会是这个走向。
那天,不过就是中考前一个多月的寻常一天。
也没有什么轰天的导火索——
陈泗翰正在排队打早餐,结果被同学李某恶意踩了几脚。
陈泗翰内向,但不软弱。
他对这没来由的攻击发出了质疑:你为什么踩我?
李某回嘴:我喜欢踩。
因为这一句话,矛盾发生。
几个小时后,李某叫上拉帮结伙的兄弟,闯到陈泗翰的班级,把他拖到楼梯间,对他拳打脚踢。
一场单方面的暴力和羞辱。
而围观的人,多到数不清,无人站出来制止。
但事情还没完,施暴者李某想彻底制伏陈泗翰这个硬骨头。
他约陈泗翰 " 单杀 "。
什么是 " 单杀 "?
你拿一把刀,我拿一把刀,互杀。
一个听起来和学生时代格格不入的词。
陈泗翰没答应,但暴力仍在继续。
放学后,李某带着同学强行把陈泗翰拉到学校旁一条没有监控的巷子殴打。
这次,围观的人有了动作——一个围观的同学,突然给陈泗翰递了一把刀。
李某拿着刀刺向了陈泗翰的后背;受伤的陈泗翰也拿起刀反抗,一刀刺中李某的胸口。
一切就发生在十几秒之内。
事情走向失控了。
被送到医院的李某,因为锐器致心动脉破裂急性大出血而亡。
莽撞的施暴者李某,生命永远终结在了青春期。
陈泗翰也被鉴定为二级重伤,下了病危通知书。
即将中考的他,被判了有期徒刑 8 年。入狱那天,距离中考还有十三天。
一次偶然的校园霸凌,在一天里,毁掉了两个少年的人生。
事情在哪个环节开始失控的?
是李某突如其来踩了陈泗翰一脚的瞬间?
是陈泗翰不服气回嘴质疑的瞬间?
是围观者先是冷漠围观后来递刀子的瞬间?
还是陈泗翰拿起刀奋起反击的瞬间?
没人知道。
但步步紧逼,环环相扣之下,事情逐渐变成了悲剧。
或许有人说,这件事很极端。
她姐却觉得,事件只是结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。
但事情中的每一方、每一个环节,都寻常到一如所有的校园霸凌事件那般。
施暴者对毫无由来地对所有看起来弱小的人释放恶意,且不容置疑。
而原因,千奇百怪。
鹿道森因为太乖太安静被欺负,陈泗翰因为一次口角被殴打。
还有更多人,只是因为个子矮一点、皮肤黑一点、性格内向一点 ......
受害者不敢也不能反击。
反击就是在质疑权威。那得到的将不是道歉,而是加倍的暴力。
被嘲笑、被辱骂、被排挤 ……
被在洗手间里推搡、被在垃圾桶旁扇耳光 ......
无妄之灾,没无由来的恶意。
围观者只能围观,不能出头。
出头之后,那下一个攻击对象,可能就是你。
每一起霸凌事件,皆是如此。
无一例外。
所以,如同一代代学生互相传染的痼疾般的、毁掉了无数人的人生的校园霸凌,根本不是什么单一的事件。
而是一种集体的、无意识的东西。
这个东西,叫 " 氛围 "。
推动校园霸凌的,是一种氛围
对这种 " 氛围 " 的忽视,才是校园霸凌事件屡禁不止的根源。
想想近几年我们关于校园霸凌事件的讨论吧。
我们分明已经有了更进步的视角。
我们抛下 " 受害者有罪论 " 的偏见,不再说 " 一个巴掌拍不响 "。
看似麻木、实则纵容的旁观者,也被揪出来,无法再隐身。
我们也剖析施暴者,看到他们各自的心理创伤。
我们怪青春期的冲动、同龄人的冷漠、老师的不作为、父母的缺位 ……
但是,一次次反思、警醒之后,校园霸凌依然层出不穷。
因为,无论如何剖析和呼吁,施暴者、围观者和受害者,依然身处一种泛滥于校园的、挥之不去的微妙氛围之中。
那是一种从根源上推动暴力的氛围,它看不见摸不着,又如空气如重力,无法回避。
就像双雪涛在《聋哑时代》中写道:校园绝对不是青春那么简单,它是权力的缩影。
校园如丛林,穿行其中的小兽们,遵循一套 " 强者 " 建立的规则。
在校园里,有两套规则。
表面上,学习成绩把人分成三六九等,老师偏爱优等生,差生身处底层。
但总有学生能用暴力重构新的秩序。
在这个更混乱的丛林里,不再以成绩好坏来排位。
优等生被嘲笑,差生被践踏,沉默的人被孤立,特立独行的人被制裁 ......
铁拳就是权力,暴力就是规则。
站在小团体顶端的人,有指挥一切的金光闪闪的特权,如同校园里的君王。
她姐想起当年在学校叱咤风云的邻居家的女孩。
她长相甜美,却在小学初中时身处一个校霸团体——七龙八虎十二凤。
现在听起来名字很中二,但这个团体在彼时县城的几个学校中,就是响当当的存在。
邻居的女孩,在十二凤里排行老三,TOP3 的存在,让她嚣张到了极致。
成绩吊车尾没关系,身处小团体的权力顶端,就可以横行校园。
遇到看不顺眼的闷葫芦,她可以毫无理由、毫无征兆地一巴掌甩过去。
然后用炫耀的语气说 " 打人耳光把手都打麻了 "。
她从不以为耻,相反的是——
欺负同学打群架,是她青春的勋章,能力的体现。
而像她这样的霸凌者,在学校里有上位者的特殊待遇。
明明是施暴者,却被叫做 " 大哥 "" 大姐头 ",他们成了权力、魅力的化身。
跟他们身处同一小团体的人,拉帮结派,走路带风,脸上有光。
大部分的普通学生,暗搓搓地羡慕这些风云人物,幻想着融入进去,成为其中出风头的一员。
他们被羡慕喜欢,甚至成为一种 " 热血 " 的青春滤镜。
只有受害者,听到他们的名头就瑟瑟发抖。
这种对小团体的追随羡慕、对上位者的向往、从众又慕强的氛围本身,就是暗暗推动校园霸凌的氛围本身。
只要这种流行氛围存在,校园霸凌就能被套上魅力、权力的迷人光环。
身处其中的人不自知,却纵容了校园霸凌的肆无忌惮。
这种氛围,和校园之外的你我有关
时过境迁,青春走远。
已经是成年人的我们,现在再看校园霸凌,如同看一部与自己无关的血腥青春片。
那些关于他人被殴打、辱骂、排挤的回忆,都和呛人的粉笔灰一起,被风吹散。
大多数人,都以幸存者自居,只有那少数的受害者,久久走不出噩梦。
但是,走出校园之后,成年后的幸存者们就真的安全了吗?
想多了。
这种 " 氛围 ",走出校园后并没有随之消散。
在公司、在家庭、在社会 ……
只要有人的地方,就有权力的交织博弈,然后站队表态,多数排挤少数。
那种滋生霸凌的氛围,依然无处不在。
《凪的新生活》,让我们看到成年人对弱者的霸凌,是一种不见血的暗潮汹涌。
凪是一个胆小怕事、又习惯察言观色的女孩。
同事偷懒把工作推过来,说一句 " 你不是很擅长做表格吗 ",她就算加班,也会乖乖接下。
为了融入女同事的小团体,她小心翼翼地附和。
即使被当面嘲穿衣土,也不敢反驳。
每天做很多不属于自己的工作,被冷嘲热讽,做一个乖乖的小跟班,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。
还要担心小团体的其他人,有没有背着她聚餐,说她坏话。
这种霸凌,没有拳打脚踢,但拳拳到肉,且职场中并不少见。
小到支使跑腿,做额外的工作,大到拉小团体刻意孤立,日常打压 pua。
校园里弱肉强食的潜规则,就这样延伸到成年人的社交场。
2019 年,韩国开始施行《禁止职场欺凌法》。
据统计,两年多以来,韩国共发生 10934 起职场霸凌事件。
而国内某招聘网站发布的《2020 年白领生活状况调研报告》显示,63.65%的受访者表示,自己经历过职场 PUA。
这只是表面的数据,冰山下真实的暴力,必然更令人心惊。
有人要说,都不是小孩子了,被欺负不知道反抗吗?
就像并非每个学生,都有勇气站出来说 " 不 ",成年人,也有其无奈和软弱。
害怕成为少数派,被孤立、排挤。
于是习惯放低自己,去迎合讨好,这是我们身边很多人都有的社交焦虑。
所以,有人就算痛苦憋屈,也不要不合群。
成年人的圈层,是一座稳固的金字塔,这里有看起来更文明的 " 七龙八虎十二凤 "。
上级 pua 下级,强者对弱者颐指气使,暴力变得更隐蔽。
沉默的大多数,学会察言观色,依附小团体,换来安全感。
这种由权力架构起来的氛围,驯服着一个个离开父母、老师的成年人,再一次习得追随霸凌者的能力。
是慕强,也是从众。
如同在校园中,我们的本意不是推动暴力,却被这种价值观捆绑,滋生暴力的氛围日渐浓厚。
每个人都深受其害,无从解绑。
所以,从校园到职场,要根除霸凌,只有一个路径——
打破这种隐蔽的、无处不在的、盲目从众的慕强氛围。
拿掉暴力的光环。
那不是魅力和特权,而是彻底的犯罪。
跟随强者,并不能一劳永逸,每个自以为被小团体庇护的人,随时也会成为以下一个被孤立的弱者。
被霸凌的人,也可能成为下一个施暴者。
只有打破氛围,转变思维,才能从根源上解放每一个身处权力关系中的普通人。
这并非过于理想化的畅想。
就拿性侵中的 " 受害者有罪论 " 来说,在一次次发声和警醒后,污名化受害者的言论,被一点点掰正,才有更多的罪犯被聚焦讨伐。
思维的转变,促进的是更公平、更关怀的视角。
霸凌也是如此。
暴力就是暴力,认清它、不美化它、不随波逐流,就能不给它滋长的土壤。
我们每个人,都是身处洪流中的小小的个体,共处于一方天地,呼吸着同样的社会气氛。
点个在看。
当霸凌不再被美化成 " 热血滤镜 "" 权力象征 ",不再被暗搓搓地羡慕。
当霸凌者不再是 " 老大 "" 大姐头 ""boss",不再有拥趸。
也许,我们才能不害怕成为少数派。
或许,我们才能迎来自我的解绑,获得关系里真正的自由。她刊
-
内涵娱乐资讯 -
-
内涵娱乐资讯 -
-
内涵娱乐资讯 -
-
内涵娱乐资讯 -
-
内涵娱乐资讯 -
-
内涵娱乐资讯 -
-
内涵娱乐资讯 -
-
内涵娱乐资讯 -
-
内涵娱乐资讯 -
-
内涵娱乐资讯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