逼仄的空间,幽暗的灯光,一对少男少女互相撩起对方的上衣。
不经意间,手指触碰到裸露的皮肤,便能引来阵阵战栗。
空气中悬浮着暧昧的颗粒,耳边只剩下微微的喘息声。
不断错开又不禁追上的眼神,仿佛在诉说着躁动不安的危险情欲。
如此精彩刺激的一幕,让坐在电影院的厂长看得是面红心跳。
谁也没料到,这部 3 月份的黑马,不仅拍出了华语片中最高级的情欲戏。
而且,颠覆了观众对国产青春片的认知——
《过春天》
The Crossing
从这个很 " 鲜 " 的片名就可以看出来,这是一部三无电影——
无流量,无名导,无明星。
但一经上映,口碑炸裂。
豆瓣三万多人评价,分数高达 8.0。
要知道,前两年红极一时的华语电影佳作《七月与安生》。
陈可辛,周冬雨,马思纯,名导与流量明星加持,也只拿到了 7.6 分。
对于《过春天》,有人用了一句极高的评价:
本片正式宣告华语青春片进入 2.0 时代。
究其原因,作为一部国产青春片,它不堕胎、不斗殴、不卖苦、不矫情。
而是真正聚焦主人公的内心世界,关注缺失和成长。
实属难得。
最独特的一点是,电影把一个女孩的青春和一种犯罪职业紧密联系了起来——" 水客 "。
2007 年,苹果公司发布了第一代 iPhone。
同时,也催生了一个新的职业——水客,即把便宜的港版手机走私回内地售卖,赚取差价的人。
本片的女主佩佩,就是利用自己" 单非仔 "的身份,从 16 岁就做起了水客。
单非仔,指的是在香港读书,深圳居住的孩子。
每天的早晨傍晚,在口岸过关时,许多穿着校服的孩子随着人流,在香港、深圳两地来回穿梭。
他们面庞稚嫩、朝气蓬勃。
但与之擦肩而过时,依然能嗅到浓浓的漂泊感。
片名中的 " 过春天 ",指的就是 " 过海关 "。
作为他们其中的一员,佩佩最能体味其中的苦与甜。
青春期里的女孩总爱幻想。
幻想香港有一天会下雪,幻想和闺蜜一起去日本喝清酒。
佩佩和闺蜜 Jo 约定,攒够了钱,就去日本。
然而,家境的截然不同,让佩佩不得不找多份兼职,才有资格去日本看雪。
捉襟见肘的生活是苦的。
但意外获得的友情和爱情,却分外的甜。
通过 Jo,佩佩认识了阿豪。
他是 Jo 的恋人,却把佩佩领入了 " 水客 " 的行业。
关系的错位,秘密的隐瞒,让三人开始变得紧张起来。
从单非仔到水客,再回归单非仔的身份,佩佩尝到的不仅仅是司法的教训,还有青春逝去的伤痛。
不得不说,导演真的相当高明。
她仅把镜头对准了一个人—— 16 岁的佩佩。
她和闺蜜 Jo 的友情,和阿豪将发未发的暧昧感情,和父母割裂的亲情,以及和 " 水客 " 同行们的惺惺相惜。
换句话说,这就是一个 "不良少女 " 的硬核青春。
其实,每个经历过青春的少年,都曾有过类似的阶段。
想自由,想逃离,想去渴望的远方。
正如电影英文名叫"The Crossing",既有 " 跨过 " 的意思,也有 " 十字路口 " 的意思。
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来回张望,迷茫无措。
而导演,把青春和现实元素结合起来,以少女的视角审视着成人世界的残酷。
可以说,我们对国产青春片有多失望,就对《过春天》有多惊喜。
其实,在去年的平遥电影展,《过春天》就以" 最佳影片 "和" 最佳女主 "两项荣誉引人侧目。
它还在第 69 柏林电影节中,获得了新生代青年单元,最佳影片的提名。
在第 43 届多伦多电影节新生代单元中,本片更是首次出现的华语开幕影片。
这部电影之所以脱颖而出,离不开它清冽、脱俗、高级的气质。
影片中,16 岁的佩佩,正处于青春的节点。
她的原生家庭,从来没有给过她稳定和安全感。
父亲是落魄的货车司机,在香港有自己的家庭,就连住房按揭都要愁掉眉毛。
而深圳的母亲,家里都充斥着牌友的喧闹声,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烟味。
虽然嘴上说要给自己女儿最好的,却对女儿的生活一无所知。
往返于深圳,香港之间的佩佩,既属于两边,又梳离于任何的状态。
当一同打工的伙伴问她家在哪时,她只说:" 很远啊 "。
像是在漂泊。
后来,她从 " 走水(做水客)" 中找到了归宿感。
在这里,她聪明,机灵,是人人恭维拉拢的 " 佩佩姐 ",甚至就连大 Boss 都想认她做干女儿。
她以为,自己找到了存在感,获得梦寐以求的金钱和肯定。
实际上,更大的考验在等着她。
若不是在走水这条道路上,愈发不可自拔,迷失了自我,佩佩估计也不会落得被警察抓到,还要走司法程序的下场。
影片中,有三处定格镜头。
每一次,都是为了凸显佩佩夹带 " 私货 " 过关口时的紧张心情。
干脆利落的剪辑,加上节奏强劲的贝斯配乐,将女孩心跳漏拍的心理描写,用视听语言外化出来。
颇有一种悬疑犯罪片的感觉。
因为 " 过春天 ",佩佩和阿豪越走越近。
相比 Jo 富裕的家境,这两个众人口中的 " 衰仔 " 和 " 衰妹 ",才是香港这座欲望都市中的同一类人。
他们彼此心照不宣,互相牵制又不断靠近。
在很多人的认知中,青春,就一定要有 " 肉体欲望 " 的体现。
但在这部影片里,却有一场 " 史上最干净浪漫 " 的情欲戏。
佩佩最后一次走水,是阿豪安排的私活。
为了多带点货,两人不断往对方身上贴手机。
当胶布一段段拉开,仿佛衣衫裤裙被一寸寸撕碎。
灼灼的红光之下,两人都不敢任一丝情感出动。
不曾想,却被额上颤动的汗珠、急促的喘息、以及嘶哑的声带给出卖了。
暧昧,激情,含蓄,危险,一样不落地奔走相告。
那一刻,狭路相逢的两人内心早已阵脚大乱,却还要靠清理嗓音,来假装镇定。
最终,他们没有逾越雷池半步。
阿豪的一个饱嗝,瓦解了所有尴尬和窘促。
两人相视一笑,急急结束了这场贪恋的欲念。
昏黄的灯光,狭窄的空间,晃动的镜头。
迷离沉醉的质感,仿佛能让人看到一丝王家卫的风格。
克制,内敛,欲语还休。
明明什么都没做,却结结实实的撩到了。
所以有人说,这是国产青春片最接近性爱戏的一次。
这么一场戏,让很多观众怀疑,导演曾是拍情色片出身的。
但你肯定想不到,导演白雪是一名做了 10 年的家庭主妇。
而这部电影,还是她的处女作。
显然,监制田壮壮算是作品的一个质量保障。
但出色的摄影和配乐,也让观众看到了这位女导演的才华。
佩佩在香港的生活,多用手持镜头,以此来展现她的动荡不安。
而回到了深圳的家中,则几乎完全使用固定镜头,来强调这个家庭的疏离和冷漠。
电影如此出彩,也离不开演员的精准拿捏。
尤其是饰演佩佩的黄尧。
黄尧原籍北方,但在广东佛山长大,骨子里自带的南北差异,让她比谁都适合 " 佩佩 " 这个角色。
当然,只 " 粤语 " 这一项,就足以卡掉一大批当红小花了。
导演白雪谈到黄尧时,曾说过这样的话:
她自己的眼神比较坚定,也比较单纯,具备角色需要的两种特质。
她不怎么笑,眼神有力,透着股倔强。
可是笑起来的时候,便流出来一种怯怯地羞涩。
一个女孩青春里该有的憧憬,躁动,诗意和冒险,她诠释得淋漓精致。
当然,本片也并非完美无缺。
作为处女作,导演白雪的尝试虽然足够惊艳,但也有不少瑕疵。
比如,本片的主题浅尝辄止,虽聚焦深港关系,但还是离不开少年情爱。
至于结局,过于仓促潦草。
神勇天降警察叔叔,让我们觉得本片终究还是逃不过家庭,体制的和解。
然而,真正的青春不就是这样的吗?
那些少男少女,体会着细腻到毛孔里的感受。
身体突然发育的惶惶不安,男女之情的懵懂酸涩,社会化生活的手足无措,以及面对高压竞争时的焦虑烦躁。
小确幸,或者小确丧。
他们用大把的时间彷徨,然后,仅用几个瞬间去成长。
作为青春片,本片足够真实。
然而,好口碑,不代表高票房。
上映一周后,本片仅仅收获了八百多万的票房。
至于排片,越来越少,如今竟然只有百分之一点多。
显然,和豆瓣评分只有 4.9 的《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》相比,实在是讽刺至极。
-
涵叔看电影 -
-
涵叔看电影 -
-
涵叔看电影 -
-
-
涵叔看电影 -
-
-
-
涵叔看电影 -
-
-
涵叔看电影 -